专家文章

尿没憋住小便失禁是怎么回事

尿失禁是指尿液不受控制地流出,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:盆底肌肉松弛、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、膀胱过度活动、神经系统疾病、泌尿系统感染。治疗方式主要是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,包括康复训练、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。如果出现小便失禁的情况,应及时就医,以便明确病因并进行适当的治疗。

1、盆底肌肉松弛:

这是常见的生理因素之一。年龄增长、生育等原因可能导致盆底肌肉力量减弱,无法有效控制尿液。女性在分娩过程中,盆底肌肉可能受到损伤,导致日后出现尿失禁。治疗上可进行盆底肌肉锻炼,如凯格尔运动,即收缩盆底肌肉,每次保持数秒后放松,重复进行。也可借助生物反馈治疗等方法增强盆底肌肉力量。

2、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:

尿道括约肌受损或功能异常时,不能正常关闭尿道,从而引起尿失禁。例如外伤、手术等可能损伤尿道括约肌。药物治疗方面,可使用α受体激动剂如米多君等,能增强尿道括约肌的收缩力,但需遵医嘱用药。对于严重的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,可能需要进行尿道悬吊术等手术治疗。

3、膀胱过度活动:

膀胱肌肉不自主收缩,使膀胱内压力突然升高,超过尿道阻力时就会发生尿失禁。常见于膀胱炎症、膀胱结石等疾病。药物治疗可选用抗胆碱能药物如托特罗定、索利那新等,能抑制膀胱逼尿肌的收缩。同时,应积极治疗原发病,如对膀胱结石进行取石治疗。

4、神经系统疾病:

脑血管意外、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影响神经对膀胱和尿道的控制。例如,脑血管意外可能损伤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。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神经系统疾病进行治疗,同时可配合膀胱训练,如定时排尿等,改善尿失禁症状。

5、泌尿系统感染:

炎症刺激膀胱和尿道黏膜,可引起尿急、尿频,严重时导致尿失禁。患者常伴有尿痛、尿液浑浊等症状。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生素,如氧氟沙星、环丙沙星等,具体用药需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,同时要注意多喝水,促进炎症排出。

日常生活中,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避免过度劳累,适当进行体育锻炼,增强盆底肌肉力量。女性在产后应积极进行盆底康复训练。同时,要注意个人卫生,预防泌尿系统感染。

发布时间:2025-04-03

3669

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,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

免责声明: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,请谨慎参阅,身体若有不适,请及时到医院就诊。

网站备案号:京ICP备15012837号-1